2012年6月28日,徐州太阳花实践体验基地迎来了第一批139名参加“学农”实践体验的少先队员,到2022年6月28日,“太阳花”10周岁了。10年转瞬即逝,在时间的刻度里,太阳花精彩绽放,在育人的田野里奋力耕耘,留下很多朴素的记忆,它坚定地穿过春夏秋冬,有欢笑有坚持、有失落有收获,更多的是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党是太阳我是花。2012年来,在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共青团徐州市委、市少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徐州太阳花实践体验基地围绕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校外实践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形成了团市委主导,学校、组织、社会、家庭“四力合一”的少先队校外实践育人“时空枢纽”。
沐浴阳光茁壮成长。10年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少工委,徐州市军分区政治部,徐州市国教办,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教育局、市少工委等相关同志,或向孩子们回信鼓励,或来基地进行专题调研,或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向孩子们提出希望和嘱托,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研发课程、实施活动、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太阳花基地有序有效规范运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高度重视。
太阳花基地运行以来,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以“太阳花”主题实践活动为统揽,整合内部资源、统整阵地资源、优化内部资源的方式,通过建组织、强队伍、用阵地、抓活动等,为太阳花基地开展校外实践育人提供了源动力,形成了资源有效整合、队伍有效动员、阵地有效利用、队员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
太阳花基地不断丰富少先队实践教育体系,先后吸引公安、城管、工商、消防、应急管理、银行、高校、企业、爱心组织、驻徐部队等70家各类单位,参与太阳花基地学工、学农、学军、学商、学学和走进机关单位、生产一线的主题实践体验的活动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估,营造了“大社会”支持“小社会”的良好氛围,逐步推动了太阳花工作的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
10年来,在太阳花探索和成长过程中,吸引了各级各类媒体的关注,有效扩大了太阳花的影响力,放大了太阳花的品牌效应。据不完全统计,人民网、学习强国、光明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未来网、中国消防在线、中国教育报、辅导员杂志、少先队活动杂志、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儿童军体世界、江苏教育报、关心下一代周报、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江苏文明网、江苏共青团网、中国徐州网等30余家媒体对太阳花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宣传或专题报道,各类报道总计770余篇。

在团市委、少工委指导下,太阳花基地发挥“青年之声”少年儿童校外之声校外服务联盟专家团成员单位、中国宫协营地工委会副秘书长单位优势,坚持“找准切口、突出公益、持续发力、精准实施”的原则,大力实施团中央“情暖童心”品牌活动,持续开展“童享阳光·太阳花关爱行动”“沿着习爷爷红色足迹寻访”等,开展公益营活动65个批次,累计受益少年儿童4670余人次,面向乡村学校累计捐赠“太阳花图书角”220余个,图书35380余册,带动了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共同关注困境青少年关爱工作。
项目连续7年被徐州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列为“七彩的夏日”重点活动项目,2017年被列为团中央及直属单位直接组织开展的“红领巾动感假日”主题活动,2019年成为徐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希望有约”困境青少年关爱工程的组成部分。

太阳花基地不断深化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建组织、强队伍、用阵地、抓活动、促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幸福体验课程。成立“辅导员自我管理委员会”,完善志愿辅导员招募、培训、分级管理机制,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参加团中央北戴河基地,省、市级各类少先队辅导员培训160人次,累计培养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1名,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5名,江苏省“少年军校先进个人”1名,市十佳校外辅导员1名,市级优秀校外辅导员49名。
依托市关工委、市陶研会、团市委、市少工委“课程研发中心”“课题组”,对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专业力量,强化课程设计和实施力度。建立“专家顾问团”“家长委员会”“营员小督导团”工作队伍,对活动进行实施评价评估,不断提升太阳花校外教育实效。

我们致力于研发以新时代青少年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育产品。以课程为校外教育的核心,关注“知行合一”,回归“生活世界”,建立以泰勒现代课程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的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评估体系,通过青少年“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为他们提供幸福绽放的成长服务。
我们致力于基于精准理念的青少年校外实践体验共同体建设。我们和学校、家庭一道把教育性置于首位,注重青少年实践性、体验性学习,通过编制研学、综合实践、红色体验等课程产品体系,促进我们的校外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贯通课内外、校内外时空资源,构建育人的共同体,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提供广阔舞台。

基地以教育科研为主要手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哲学基础,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维度为核心目标,通过教育科研构建青少年“周围世界”为源泉的实景式校外实践体验品质课程体系,带领青少年“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基地相关课程或项目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夏令营活动方案”“全国有特色的红色研学游学线路”“有影响力的红色研学游学精品线路”“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
基地先后主持或参与《初中生责任教育研究》、《团队一体化机制研究》、《“教学做合一”理论在红色体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全国、省、市级共青团与少先队课题研究6项,科研成果20余万字。其中,创编的文化产品获“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歌曲优秀原创作品”“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2篇论文获团中央全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优秀论文,9项科研成果获江苏省少先队优秀科研成果。参与编写了《江苏省少年军校读本》、《少年军校“建”起来》等辅导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