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实践育人特色,推动少先队社会化发展?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少工委关于少先队社会化发展的相关要求,按照江苏省少工委相关工作部署,指导社会化运营的太阳花实践体验基地,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整合资源为途径、以体验教育为方式,形成了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主导,学校、组织、社会、家庭“四力合一”的少先队校外实践育人服务联动机制,探索了一条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路子。

共青团徐州市委、市少工委按照“着力迈向社会、进军线上,加强社会化工作体系建设”的要求,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突出实践育人特色,推动少先队社会化发展”的部署,破解因校内实践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少先队空间较小的困境,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资源整合、研发课程、实施活动等方面发力,指导徐州太阳花基地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了校外实践育人的合力,推动了徐州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建设。

(一)主导宏观层面运行。共青团徐州市委、市少工委主导,从校外活动营地(基地)建立、校外实践资源整合与开发、校外师资队伍招募与培训、校外思想引领载体构建4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系统设计,逐步构建了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主导的“五主导、两提供、一约束”校外实践育人运作模式。“五主导”是指主导制定基地教育整体规划、主导活动课程设计与开发、主导制定并建立组织和管理方式、主导制定以基地为中心资源平台的搭建、主导基地运营的监督和评估,“两提供”是指为太阳花基地提供政策支持、提供科研支持,“一约束”是指保证基地按照公益性、普惠性的思路运营。

(二)指导中观层面设计。一是在统筹设计上下功夫。主动拜访教育专家,邀请中小学校长和校内辅导员、少年儿童“意见领袖”等召开座谈会,就如何以“听、跟、学、做”等方式推动少先队校外实践育人进行专题交流。二是在广泛协调上下功夫。协调成立少先队社会化专项课题组,负责校外实践课程的设计,对开展效果进行评估,保障校外实践的有效运营。三是在多方联动上下功夫。建立了校外阵地、高校教师、志愿辅导员、驻徐部队等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活动实施推进机制,共同为校外实践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引导微观层面设计。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太阳花基地活动课程明确了“三个层次、四个关系、五类项目、六个落脚点”的整体活动思路。在活动主题上指导基地开展“学农、学军、学商、学工、学学”5个主题营,并以“岗位体验”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归纳为自选体验和常规体验两大类。自选体验包括小哨兵、小警察、小消防员等69个体验岗位,常规体验包括准妈妈、小厨师、手工DIY饼干等12个体验项目。

两年来,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结合少先队改革要求,指导太阳花基地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结合省少工委工作部署,按照重点工作安排,促进太阳花基地在教育科研、文创研发等方面进行优化,充分运用校外教育实践性、队员乐于参与等优势传播党的意识形态,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

(一)紧跟改革步伐,推进与改革衔接。一是在校外实践课程上发力,面向徐州、无锡、河南商丘等地少先队员,开发并实施“红领巾寻访习爷爷足迹”“淮海战役的一天”等课程22批次15680人次。实施“红色研学团”,先后在江苏、安徽、河南、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开展宣讲27场次,宣讲党的光辉历程。二是在文创产品上发力,创编的《三爱红孩子梦想MV》获“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歌曲优秀原创作品”“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三是在红色资源挖掘上发力,指导基地挖掘了“小萝卜头”、淮海战役“苏集村儿童团簸米”支援解放军,王杰“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等故事。

(二)做好校外建队,推进组织教育衔接。一是建立临时组织,通过建立校外临时中队、大队,命名“英雄中队”,聘请校内辅导员带领队员学习队的知识、队的历史、队的礼仪。二是突出自主育人,在建立临时大队、中队的基础上,引导队员自己设计内容、自主参与活动、自己进行评价等。三是引导社会参与,引导队员“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为社会做一件好事”,捐赠“红领巾乡村书屋”11个,图书21676册。利用周末寒暑假,在驻徐部队、社区、校外阵地进行“小小志愿者”服务3160人次。

(三)聚焦红色基因,推进红色课程衔接。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牵头,联合高校、一线辅导员、专家学者、专业机构等共同组成基地“红色教研课题组”,推动基地课程和校内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衔接。一是实施校外红色课程配套产品研发,卡通人物、符号设计开发和视觉应用,增加红色体验亲和力;开发味觉产品“三红”(红高粱饼、红辣椒、红萝卜咸菜)。二是融入流行元素,通过借鉴流行元素设置了“红色知识大闯关”等,增强红色体验课程感染力。三是开发红色网络阵地,开发“红色徐州”PC端和移动端,形成了以徐州红色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上红色阵地,实现校内外红色教育的互通互融。

(四)优化过程协同,推进实践效果衔接。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以教育科研为牵引,提升校外实践教育的涵育水平。通过指导校外实践教育内容、活动课程开发、活动效果评估等,形成校内外少先队实践活动“同步研究、共同实施、共同评价”3步骤的范式,保障了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步研究”即由一线少先队辅导员、校外志愿辅导员共同组成“太阳花课题组”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实施”即实施集体性活动时,活动前对校内大中队辅导员、大学生志愿辅导员针对活动步骤、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集中培训。“共同评价”即采取邀请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互动评价的运行模式,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确保校外教育取得实效。

对区域内、体系内可以运用的政策、物力、人力等资源进行统整和优化,是少先队社会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以整合和优化资源为抓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统整阵地资源、优化内部资源的方式,为少先队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少先队在实践育人上校内外存在的壁垒,实现了校内外实践育人关系的“破冰”,促进了校内外实践育人的双向提高。

(一)整合内部资源,筑牢实践育人体系。一是突出政策供给。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提出“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主导、多方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自愿”的运营原则和思路,在保证公益性、普惠性的前提下,在政策提供、项目运营上为基地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二是强化调研指导。推进社会化试点工作以来,团市委书记室成员等多次到基地进行调研指导或和队员一起参加主题体验活动,对校外少先队建队、活动规划、校外阵地科研和活动设计等提出了建议和要求,推动太阳花基地规范有序运营。三是深化评价引导。把基地项目纳入全市、全省少先队项目评选系统,截止到目前基地已有6个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优秀创新项目”,2个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系项目”,1个社团被评为“江苏省红领巾小社团”。

(二)统整阵地资源,优化实践育人载体。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围绕“育什么”“用什么育”“怎么育”,指导基地结合校外实践育人的项目、主题等,对徐州区域内校外阵地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构建了以基地为圆点的阵地“同心圆”。一是解决“育什么”的问题。围绕思想引领,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等11个红色阵地存量红色资源整合;围绕基地项目,围绕“学军”“学农”项目,对驻徐部队、消防、农业基地等47个阵地资源进行分析整合。二是解决“用什么育”的问题。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四个模块”,以“课程开发”为方式方法对阵地“原生性”资源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具有少先队校外实践育人特性的“课程资源”。三是解决“怎么育”的问题。以体验教育为主要途径,按照“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初步构建了具有徐州特色的“校外阵地课堂”。

(三)优化队伍资源,保障实践育人实效。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以“三个纳入”指导基地进行校外辅导员招募聘任、培训培养、评价激励,着力破解校外实践队伍培训管理不足、师资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是完善辅导员聘任机制。把基地志愿辅导员聘任纳入市级聘用范围,聘请在徐高校、驻徐部队、公安消防等热心人士,担任基地志愿辅导员,已聘用校外辅导员276人,构建了“师资资源库”。二是完善培训机制。把基地专职工作人员、校外辅导员培训纳入校内辅导员培训计划,培训经费全部由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承担。三是专家引领。聘请市陶研会、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基地活动课程开发与设计,提升了校外实践育人的效果。四是实施评价引导。把基地校外辅导员培训表彰纳入市级、省级评优评先等表彰范围,基地志愿辅导员队伍中已产生全国优秀辅导员1名、省十佳志愿辅导员1名、省优秀辅导员5名、市优秀志愿辅导员26名,带动了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