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电话:0516-69068688

            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要在你们手中实现,你们是未来的主力军、生力军。         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当前位置: 首页 >> 少年新闻学院 >> 正文

媒介素养的内涵

2020年04月26日 15:58  点击:[]

 

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前者应该是后者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成为具有利用媒介信息素质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媒介教育,使人们具有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定义,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在此我们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对媒介素养的阐述。

 

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 Potter这样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构建我们的方法。而要构建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资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我们不但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

 

美国 http://medialiteracy.education.uconn.edu网站这样论述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这样说:“‘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加拿大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更具体的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作,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享受。媒介素养也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

 

从国内来看,尽管在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仍未启动,不过中国学者也提出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看法。

 

北京广播学院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说: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地意义和作用,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衷菱在《论媒介信息教育》一文中扩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就其广义来理解,属于媒介教育范畴。所谓媒介教育,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又称为新闻教育或新闻传播教育。这类媒介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或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这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体素养的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此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地能力地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地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地内容:一是对媒介从业人员地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传者的新闻教育;二是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也就是从侠义角度来说的媒介素养教育,即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蒋宏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重要课题——公民传媒素养教育》这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公民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即正确地、建设性的了解、认识、判别、接受、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功能的能力,称为“传媒素养”。

 

摘自:走进媒介——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2(原创) 作者:丑牛的眼睛

下一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