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电话:0516-69068688

            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要在你们手中实现,你们是未来的主力军、生力军。         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当前位置: 首页 >> 太阳花科研 >> 正文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红色体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2020年09月28日 17:01 苏少营地 点击:[]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红色体验课程开发研究

结题报告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红色体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起始于201710月,2018由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正式立项,立项编号:XTYSSW 241。一年多来,在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的指导下,在团市委、市少工委大力支持下,市青少年宫、太阳花基地课题组成员以及苏北计划大学生志愿者齐心协力,共同开展研究,精心推进研究成果实践应用,分享快乐的研究过程,现已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既定任务,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现将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红色体验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意识教育的生动载体。红色体验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它以战争年代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容,可以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休闲方式的融合,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它宣传的是政治内容,却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红色体验课程是培育红孩子的重要课堂。实践证明,游学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

通过开展红色体验活动,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行之有效。通过红色体验,引导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实现他教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从而使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并转化为精神动力。通过设计的体验项目融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体,能使得书本上的历史资料变得形象生动,使英雄任务走下历史神坛,贴近青少年,产生亲和力。

但是多年来,对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和运用还缺乏系统性,对红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形式还缺乏完善性。导致出现以下问题,首先红色教育课程缺乏体验性。综合我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教育课程,红色教育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青少年的心里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而单纯的强调教育的意义和政治功能,教育基地参与性不强、没有体验性项目的活动成为青少年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有些教育基地虽然开展了一些参与性的活动,也仅限于小导游等浅层次上。其次,红色课程的内涵深度挖掘不够。青少年是一个求知欲特别强的团体,但活动和课程的设计以及开发还停留在表面。表现为体验项目单一、展示陈列的方式以静态参观为主,游览内容过于单调,青少年容易产生长时间被动接受教育的疲倦感,不适合青少年学习和认知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近些年,红色体验在教育中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尤其在思想品德教育领域,体验的价值更显得不容忽视。本课题通过对体验课程内涵及特点、价值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体验教育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校对体验教育的理论界定与解读,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本课题也为其他学科(如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等)提供了新思路。

2.实践意义。陶行知先生所述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我们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徐州本地的红色资源生成主题,形成课程。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不仅可以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更能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在生活的课堂中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去锻炼以增长才干,去创造以完善自我,去体验以真诚爱党。

3.应用价值。本课题是体验教育在红色文化中的一次应用,有利于体验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利用和发展;是体验教育理论在课程开发实践方面的一次尝试,对校内、校外、教师、学生都有积极的意义;本课题提供的案例,符合新课改要求和素质教育精神,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体验式课程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也是将红色资源引进体验课程的新探索。

二、课题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他的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他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他强调儿童中心,批评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和教科书上,认为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他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即做中学。

(三)体验教育理论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青少年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青少年用去体验,用 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红色课程目标

在保持红色基调的前提下,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以红色体验的方式和体验深度为出发点,通过徐州地区红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内涵的发掘,进行内容、主题、环节等的科学设计,增加互动性、体验性、可感知性等以愉悦为基本导向的内容与环节,实现从静态的参观向参与性、互动性活动的转变,形成以淮海战役为主要线索的青少年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引导青少年重温革命历史,帮助青少年了解红色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

(二)情感体验目标

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和参与体验,通过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把革命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现革命情景、体验红色文化,形成对青少年的感官刺激,通过对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忆苦思甜的红色历史的切身体验和专业化的活动传达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达到青少年更加真切的感悟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及培养青少年顽强意志和心理耐挫力的目的。

(三)实践目标

1.构建红色教育的有效体系和品牌。以活动为抓手,通过青少年参与,唤醒他们红色记忆,以学习红色故事、模拟红色劳动、热爱红色祖国为载体,带领青少年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红色旅行。同时,通过理念策划、资源整合、经营管理、品牌营造,进而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少先队活动和教育品牌。

2.形成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和实施体系。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以太阳花为主体,团结一批热爱少先队工作的高校学者、一线校长、辅导员为代表的科研队伍,承担红色教育行动研究的设计的人力资源队伍。在社会协作上构建学校、太阳花基地和红色基地共同实施,家长参与评估的协作机制,形成分头实施、密切配合的红色教育实施新格局。

3.开发一批具有淮海战役特点的文化产品。把懂孩子、懂少先队、懂艺术、懂新媒体、懂市场的专业力量整合,借助专家学者、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力量,进行红色文创,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进行红色教育。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徐州地区学生参与校外体验课程的现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深入研究徐州地区红色资源,开发徐州特色红色体验课程。

2.以淮海战役为主线,将红色资源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研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音乐影像、实物为媒介、以受教育者活动为媒介的红色教育方法。

3.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依托课程设计和实施,坚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讲授和体验相结合等形式,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开展红色主题,在活动开展中,坚持“PDCA”的原则,不断修订课题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原则

1.参与性原则。青少年项目的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教育的效果越好。通过项目的设计,强化青少年在参与物品中,获取参与物品的信息,增强青少年对历史物品的理解和感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使感官和心灵获得刺激的享受。

2.真实性原则。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革命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让青少年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事件的广阔背景、产生红色结果的经过和构成过程的细节,形成由政治层面向文化层面的延伸,进而形成综合性的、复合型的青少年体验项目。

3.挑战性原则。通过项目的设计,根据青少年崇尚冒险、探索自我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通过不断地挑战,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在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畅感,引领青少年在红色游戏中感悟,能够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4.深度性原则。根据体验教育4E的内容,即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的4个领域。根据青少年喜欢自主设计体验项目的优势,尊重青少年的能动性,让青少年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比如在史料翔实的情况下,引导青少年以参与者的角色去把握完成对红色精神内涵的深度体会。

(二)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完善。行动研究法是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思辩和实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1.文献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梳理,了解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红色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也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历史研究做好铺垫。

2.调查法。通过走访、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目前关于红色体验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在交流中获取对课程研究的有用资源。对徐州红色存量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在陶行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徐州红色资源,结合课程的实施开展行动研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实践研究中形成成果、用成果来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组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立项后,我们首先组建了以青少年宫、太阳花基地双方共同研究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钟玲担任组长, 于桂芬、刘羽、刘永前担任副组长,负责整个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研究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市青少年宫、太阳花基地基地遴选了马文元、王海鸽、李月、卜凡敏、黄莹莹、 薛雁、宦丽、钱英莉、时媛媛、李晓云、汤潇等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小组主力成员,并请市陶研会姚焕书副秘书长作研究过程的宏观指导。研究中期,团市委学少部王晓慧、少工委黄萌萌老师陆续加入,更加充实了课题组科研力量。

(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对课题的提出、理论依据、概念的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等进行了充分严密的探讨交流,经过3个月的研讨商榷,于20181月制定了严谨详实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求全体成员分头实施科研计划,并不定期地开展研究交流工作,取长补短。由点及面,逐步实践研究、总结推广成果。本课题研究为期18个月,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1.策划筹备阶段:(201710月-20171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体验教育理论,参阅相关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并积极申报立项。

2.研究实施阶段:(20181月-20183月)

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在对徐州存量红色资源,特别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红色资源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编制,探求红色教育资源运用的方式和手段。

3.课程实施阶段(20183月-201811月)

在团市委、市少工委指导下,依托淮塔管理局、驻徐部队、心连心公益组织等,累计面向全市11个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开展16个批次,1780人参与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对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正。同时设计实施了红领巾寻访淮海战役精神”38地红色课程,开发了三红红领巾寻访小推车的故事等文化产品。

4.终期结题阶段(201811月-201812月)

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的申报和展示,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三)课题保障措施

1.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中国青少年宫红色基因专业委员会、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2.青少年宫和太阳花基地对研究工作给予鼎力支持。包括:为研究工作提供全部活动经费;为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提供更多的方便并为课题组购置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以便课题研究的工作能顺利开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活动支持。

3.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有效进展,课题组建立了课题研究责任制,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以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为主,先后奔赴邳州、安徽萧县、河南永城对现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存量、红色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红色教育资源的课程编制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在运用红色教育资源方面,由于思想观念的制约、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存量和分布不明确、管理体制的障碍等原因,导致对红色教育资源分布区的整合不够、对同一主题的红色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对红色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整合不够,特别是对青少年参与红色教育中的效果重视不够。

(二)课程研究

课题实施之初,我们确定了研究和实施的真实性、参与性、挑战性、深度性原则,制定了课题研究资源调研、阵地选择、故事挖掘、游戏设计、体验实施、效果评估的步骤流程。对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小萝卜头纪念馆、运河支队纪念馆等存量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强化对青少年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将红色教育与参与性体验结合起来,抓住青少年爱玩的天性,改变传统红色教育说教式、展览式的方式,设计集知识性、挑战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红色游戏和红色任务。课程首先依据淮海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历史经验,分别设计了支前大军、寻访红色故事、飞渡人桥9个环节的红色体验,引导青少年通过对红色历史结点的活动体验,理解红色精神。

(三)活动实施

在社会协作上构建了学校、太阳花基地和淮塔管理局共同实施,家长参与评估的协作机制,形成分头实施、密切配合的社会化工作新格局,确保红色课程取得实效。在人员组成上以太阳花基地专职人员为主,淮塔管理局讲解员、老战士、高校志愿者、驻徐部队战士、拓展训练师共同担任辅导员,为红色课程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在组织管理上实行红色体验“3+1”制度,即3名成人(1名志愿辅导员,1名拓展师,1名解放军战士)指导、服务1个活动小组的体验活动,做参与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指导者和教育者。在活动评价上,坚持双方互动评价。每个红色任务完成后,通过评比竞赛,采用成人志愿辅导员评价、队员和辅导员一起评价的方式评估活动效果,引导少年儿童自我发现和自我反思,共同进步。

(四)红色文化产品开发

通过大学生创业公司进行卡通人物、标识的设计开发,先后设计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手绘地图,红色课程卡通人物等品牌化标识有效增加活动亲和力;通过餐饮公司开发味觉产品三红(红高粱饼、辣椒、红萝卜咸菜),让青少年以味觉的形式,感受支前民工无私奉献的情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视察的情况,联合泉山区少工委、奎山中心小学联合录制了寻访视频红领巾寻访小推车的故事等。

经过一年半课题研究,我们加深了对红色资源价值的认识,深化了对红色资源特点的感悟,优化了对红色资源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表现在,创新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了红色资源的传播渠道,有效提升了课题组成员对红色资源的认识。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市陶研会的指导下,在专家顾问的指点下,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了课题实验研究。如今,在模式构建、队伍建设、项目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模式构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强化研究机制、统筹社会资源、兼顾活动主体,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再现革命情景、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等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初步形成了从课程调研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实效的立体化青少年红色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安旅行团模式建立的太阳花研学团,已经成为青少年宫、太阳花基地常态的红色教育社团。

(二)队伍建设

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密切联系青少年现实生活,构建红色教育的实践活动载体和平台,引导青少年在活动中了解红色故事,体验红色感动、传承红色精神。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转变,理论水平、实践水平逐步提升。他们认真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多次参与研讨讲座进行专题研讨。通过读书、外出学习、网络培训等形式,提升了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底蕴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汇聚了驻徐部队、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等构成的课程实施队伍,为课程的深化提供了建设的基础。

(三)项目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多来,课题研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红色教育模式研究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课程的真实性、实践性、挑战性、参与性等原则,突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注重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统一,构建了以青少年为主体、以体验为途径、以思想引领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体验性特点徐州红色教育模式。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以下成果:撰写论文7篇,《教学做合一理论对红色体验教育的应用启示》等论文获省级特等奖1篇,二等奖1篇,参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团校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交流文章1篇。案例1篇,拟发表在《辅导员杂志》7月刊。开发文创产品5项,其中《红领巾寻访小推车的故事》获团省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特等奖,并面向全省少先队辅导员展示交流。形成了4套红色教育课程体系,约7万字。累计组织1780余名青少年参与了课程体验(免费)。太阳花研学团被评为江苏省红领巾优秀小社团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市级以上媒体报导4篇(其中全国级媒体报导3篇),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回信、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回信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给与鼓励。

九、课题研究反思

1.课题组在人员管理和经费使用上的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的进度。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对长效机制、活动载体的创新、活动阵地的挖掘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理论水平,参与实施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制约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估。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大对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水平和辅导技能。

3.要强化对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途径的研究。今后研究,主要从把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强化红色教育资源课程编制等方面出发,进行红色教育长效机制和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方面的研究。

 

下一条:科研兴教丨太阳花基地“十三五”立项课题开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