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主管的全国少年先锋队队报“中国少年报”,以《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为标题介绍了“太阳花红色筑基工程”之“红领巾寻访淮海战役精神”红色体验活动的具体做法和经验。这是继《中国教育报》、《中国儿童报》之后,国家级媒体第3次以专版的形式,报导徐州少先队红色教育成果。

原文如下:
小车夫、粮秣员、通讯员……瞧,“支前小民工”们正推着独轮车,奔走在淮海战役“前线”上!这是怎么回事儿?5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四年级的队员们来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参加了一场难忘的“10岁成长礼”。
小推车 大能量

在今年初的一次少先队课上,老师在给队员们讲淮海战役时说到: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四(2)中队的付韵潼听后很好奇:“为什么这么说?小推车有那么大的能量吗?”
带着疑问,队员们搜集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在淮海战役中有一支了不起的队伍——支前民工(战争年代为部队做后勤保障的老百姓)。
“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提供了88万辆小推车,为人民解放军运送物资。若是把这些小推车连起来,能从北京排到南京呢!”四(1)中队的狄珈瑶说。
88万辆小推车?太震撼了!队员们决定,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寻访这些小推车背后的故事,并在那里过个特别的“10岁成长礼”。
伟大的支前民工

5月24日,在讲解员王阿姨的带领下,队员们瞻仰了淮海烈士纪念塔。
在这里,队员们发现了人民支前的大型浮雕,浮雕上塑造了27位英雄形象,是战役中出动的543万名支前民工的缩影。
王阿姨告诉队员们:“在淮海战役66个昼夜的战火中,543万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位解放军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护航’。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小推车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他们向前线运送了1460多万斤弹药,近10亿斤粮食和大量军需物资,支前民工们还用担架向后方转送了11万名伤病员,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竹竿上的“支前线路图”

队员们还发现支前厅里有根小竹竿,是荣立淮海战役支前“特等功”的唐和恩爷爷曾经随身携带的,现在是馆内陈列的国家一级文物。
当时,正在地里忙着收庄稼的唐爷爷,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淮海前线支援,放下手里的活直接报名。唐爷爷随身带着的这根竹竿,刻着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村庄的地名,把这些地名联起来就是一幅“支前路线图”。
四(3)中队的姜成锴很好奇,问道:“为什么那么多老百姓愿意放下家里活,去支援解放军呢?”
王阿姨笑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的百姓进行了土地改革,让他们分到了土地,有公平、幸福感,让他们相信:跟着党,有奔头!那时,村子里的解放军经常帮百姓干农活、收拾院子,当百姓从锅里给他们拿大饼、红芋时,他们总说不要,解放军跟老百姓亲如家人。你们说,家人有困难能不去支援吗?!”
学习“儿童团”

“快看,儿童团碾米磨面支援前线的故事!”四(5)中队的袁艺萌喊队员们来参观。在淮海战役中,儿童团的团员克服各种困难,“宁愿手冻烂,也要把米碾”,11天碾米9500多斤,支援前线解放军。
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当了回“支前小民工”,体验了运送物资的艰辛,还学习了“簸米”,感受儿童团小团员们的不易。
四(7)中队的陈昱浩说:“我要把支前民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知道淮海战役中这支了不起的队伍!”
石婧涵说:“这个‘10岁成长礼’真有意义。我要学习支前民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他人服务,为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做贡献!”
黄萌萌
本报记者 金丽莉